从“制造”到“智造” 从“造壳”到“造心”——2022年青岛西海岸新区船舶海工产业交高质量发展答卷-凯发k8官方旗舰厅
半岛网1月12日讯(通讯员 王雪 记者 原晓娜)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实施经略海洋、发展海洋经济,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是重要支撑。作为青岛西海岸新区重点突破的产业集群,船舶海工产业是新区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的优势所在、关键所在。组建产业链党建联盟、创新“五个一”工作机制……2022年,新区强化海洋科技引领,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打响“新区船舶海工”品牌,交出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组建党建联盟,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022年,西海岸新区按照“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要建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的要求,吸纳10家链主企业,组建起船舶海工产业链党建联盟。通过组织共建、产业共促、服务共推、资源共享等方式,开展产业链恳谈会、校企共建等活动,共同构建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合作新格局。
产业链党建联盟赋能效果显著,产业发展实现稳中求进:2022年,新区船舶海工产业重点规上企业18家,年产值预计首次突破300亿元,且青岛市船舶海工产业链2家“链主”企业(北海造船、海油工程)均在新区;2022年1-11月份,北海造船新接订单量约378万载重吨,在全国船舶企业中位列第3位、全省第1位,造船完工量约178万载重吨,位列全国第7位、全省第1位,实现产值68亿元;2022年1-11月份,海油工程实现产值40亿元。
据了解,新区还创新“五个一”工作机制,(一个党建联盟、一个产业专班、一个发展方案、一组专家智团、一份项目清单),搭建起全方位、宽领域、多层面的对话交流和协作共建平台,形成了“链主带动、以强扶弱、全链合作、多方共赢”的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格局。
交付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世界最大的圆筒型“企鹅”fpso、全球首台新型高压双燃料主机、国内最大海上风电自升式勘探试验平台“中国三峡101”,青武麦承揽建设全国首个出口深海采油平台,全球最大深水油田fpso p79开工建造,首次承接的5500teu集装箱船开工建造……2022年,多个“大国重器”纷纷从海西湾驶出,标志着新区船舶海工产业由“造壳”向“造心”加速迈进。
发挥集群效应,打造一流船舶海工基地
《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着力推动以海西湾为核心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提档升级,打造全球领先的综合性海洋装备创新基地。
依托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新区船舶海工产业集聚起100余家船舶海工制造及各类配套服务企业,形成了以修造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主,以低速柴油机、曲轴、船用锅炉等为配套的产业链条;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连续2年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五星级),并入选山东省第三批“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
2022年,山东省船舶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落户新区,将有效融合“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类资源要素,进一步激发大院大所、企业联合创新活力,突破一批船舶建造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一批船舶关键设备成果转化落地,孵化一批造船设备设计制造优势企业,组建一批船舶产业高层次人才团队,进一步巩固新区在全省船舶海工装备领域的领先地位,助力新区打造国际一流的船舶海工基地。
激活创新动能,“重量级”项目扎堆落地
2022年,新区船舶海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被不断激活: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获批山东省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库,将进一步促进海洋装备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获批青岛市海洋高技术船舶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将聚焦高技术船舶领域,建立以市场为向导、产学研结合的高技术船舶产业研发机制,打造新区高技术船舶核心产业。
新区船舶海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海油工程获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壳牌企鹅fpso项目实现5项国内首次应用技术和20余项工艺创新;中国船柴船用低速柴油机尾气脱硝技术入选2022年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北海造船新一代甲醇燃料动力纽卡斯尔型散货船船型设计获美国船级社原则性认可;海西重机、中船柴获山东省现代海洋高质量发展项目支持……
2022年,新区涌现出一批重量级海洋产业项目:中国船舶集团牵头的中船青岛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示范项目,规划建设“现代海洋渔业 高端海洋装备 海上清洁能源 海洋休闲旅游 智慧海洋信息”为一体的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示范项目,培育新兴海洋经济支柱产业,构建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青岛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具备行业一流的专业海洋装备研发、建造及相关应用技术的开发能力;高端轴承青岛示范基地项目,将实现高铁、舰船等高端轴承的自主研制和应用……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接下来,西海岸新区将坚持科技引领、产业带动,打好“新制造”建链强链,加快集聚创新资源,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高端引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船舶海工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国家级高端船舶修造基地和世界级船舶海工装备生产基地。